2023年以来,生物制药行业融资节奏整体放缓,但仍有多家公司成功完成首次公开募股(IPO)。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今,共有15家中国创新药研发公司IPO,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聚焦肿瘤、代谢、内分泌、自身免疫、感染、皮肤学等领域。
其中,共有4家选择A股上市,7家以港股18A规则登陆港交所,还有4家远赴美国纳斯达克。
先来一览A股4家新股具体情况。
2家科创板上市
2019年6月,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提出,为未盈利的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带来利好。
只需要满足预计市值不低于人民币 40 亿元,主要业务或产品需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市场空间大,目前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医药行业企业需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获开展二期临床试验的条件,就可以申请科创板上市。
科创板成为创新药企极为理想的IPO场所,只要通过监管注册,大概率意味着能够融到远远超过港交所、美股的资金。
然而今年以来,市场上关于提高科创板上市门槛的讨论不断,甚至在6月传出传闻称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或将趋于收紧,监管将采用第五套上市标准,对递交材料申报的企业从严审核。
8月,证监会网站连发《证监会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 优化IPO、再融资监管安排》、《证监会进一步规范股份减持行为》和《证券交易所调降融资保证金比例,支持适度融资需求》三条公告,提出“阶段性收紧IPO节奏,促进投融资两端的动态平衡”,证实了传闻。
政策缩紧、融资遇冷之势下,今年仅2家医药企业成功登陆科创板,而去年这个数字是13家。这两家幸运儿是百利天恒和智翔金泰。
百利天恒于1月6日IPO上市,计划募资14.22亿,实际募资9.9亿元。尽管未达预期,但作为开年首家,百利天恒首日成绩依然可喜:开局高开,盘中一度涨超40%。当日截至收盘报32.05元,涨幅达到29.76%。
百利天恒并非创新药起家。其前身百利药业作为第一批民营医药企业,主营仿制药和中成药产品,直到2011年,百利天恒才尝试布局创新生物药领域。截止目前,百利天恒管线覆盖小分子化学药、大分子生物药及ADC药物,并在双抗、四抗领域形成领跑优势。
从年初至今,百利天恒市值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今年的大黑马。年末,与BMS的一则84亿美元的对外授权潜在全球首创ADC双抗BL-B01D1,再次点燃百利天恒的行情。交易披露次日(12月13日),百利天恒盘中创下上市以来最高点157.33元/股。截止12月27日收盘,百利天恒股价已高达144.98元/股,与当初的发行价24.7元/股相比,已涨超486%,总市值581.4亿元,成为目前唯一一家市场超过500亿大关科创板医药企业。
作为一家未商业化、未盈利的创新医药企业,百利天恒的成功,也带给寒冬里的创新药板块新启示,有硬货,不惧严寒。
而智翔金泰于6月20日登陆科创板,创造了今年创新药研发企业IPO募资的最高金额,32.91亿元。尽管其目标金额是39.80亿元,拟分别用以投入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一期改扩建、抗体产业化基地项目二期、抗体药物研发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在初上市的两个月中,智翔金泰股价震荡下跌,创下24.16元/股的历史最低点。此后智翔金泰开始触底反弹,并于12月14日创下42元/股的上市以来最高记录。截止12月27日,智翔金泰股价38元/股,市值139.3亿元,成为科创板中为数不多的市值超百亿药企之一。
智翔金泰背靠智飞生物,专注研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肿瘤等治疗领域的单克隆抗体药物和双特异性抗体药物。两款后期产品IL-17A单抗GR1501和狂犬疫苗GR1801分别应用于银屑病、狂犬病毒,分别预计在2024、2025年上市,有望短期内实现商业化造血。GR1501已于今年3月申报上市并获受理。
不论是登陆科创板的医药企业数量锐减、还是IPO募资不达预期,背后都是医药领域投融资环境遇冷的一个体现。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12月20日,2023年医药健康领域共发生1245起投融事件,涉及公司1027家,融资规模合计532.24亿元,其中最大融资规模21.73亿元。
相比之下,2022年全年医药健康领域共发生1120起投融资事件,涉及公司880家,融资规模合计3976.34亿元,其中最大融资规模1813.40亿元。而2021年全年,医药健康领域共发生1528起投融资事件,涉及公司1153家,融资规模合计2109.76亿元。
2家北交所上市
6月之后,创新药企在科创板IPO上市一度停滞,北交所的热度却开始上升。
相比之下,不论是从市值、营收还是科创属性等要求来看,北交所的上市规则看起来更加友好些,对于未盈利企业,只要求“预计市值不低于15亿元,最近两年研发投入合计不低于5000万元”的上市规则显然更具吸引力。
3月15日敲钟上市的康乐卫士正是其一。
康乐卫士自2008年成立以来,专注疫苗研发。2015年,公司在新三板挂牌,2022年底在北交所成功过会。康乐卫士也成为首家按“市值+研发投入”标准冲关北交所的企业。
根据招股书,2020年和2021年,康乐卫士研发投入分别为1.18亿元和2.18亿元。
目前,康乐卫士仍无已商业化产品上市。主要研发产品是HPV疫苗,进度最快的是重组三价HPV疫苗和重组九价HPV疫苗。目前九价HPV疫苗(女性适应症)疫苗3期临床试验已进入病例监测阶段,并正在进行30-36个月访视。招股书中,康乐卫士预计2026年底提交该疫苗上市申请,现在来看,研发进度已提前。
12月26日,康乐卫士公告拟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 股)股票并申请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首家“北+H”两地上市的企业即将诞生。受此消息面影响,康乐卫士当日喜提“30cm”涨停板,截止12月27日收盘,康乐卫士总市值74.65亿元。
6月29日,北交所联手港交所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出“北+H”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两地上市。为已上市但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们再添新融资渠道。
而今年7月,曾冲击科创板IPO失败的锦波生物转道北交所上市成功,49元的发行价成为北交所“最贵”新股,且首日便收涨160%。创下北交所新股首日最高开盘、收盘价、首日成交额最高等多项第一。
锦波生物主营重组胶原蛋白,于2015年在新三板挂牌,2020年6月,计划科创板上市,不过半年后便主动撤回上市申请,终止了IPO计划。2022年9月-2023年3月,锦波生物两战北交所,皆因“财务报告到期”被终止审核。直到2023年4月,才恢复其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审核,八年三闯IPO的锦波生物终于闯关成功。
上市以来,锦波生物股价更是一路走高,从49元的发行价探到302.33元/股的历史最高价,市值一度逼近200亿元,被称为北交所“医美茅”。
锦波生物的上市成功,也给不少被科创板和港股打击信心的Biotech们打了一注鸡血。
同时,9月1日北交所“深改19条”发布,释放的积极信号也让不少投行和企业跃跃欲试,北交所正成为医疗企业上市融资的新选择。此前,天广实等上市遇阻的药企均已试水新三板,蓄力冲刺北交所。
声明:本文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信息如有疏漏,欢迎补充。